021-61555231
手机:138-1614-7716
远古的鸟类是树栖还是陆栖?下面我们来看看古生物学家对于飞行起源的两种假说,首先是树栖起源说。1881年,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马什受达乐文“蝙蝠飞行起源于一种树栖的小支物”假说的启示,首次提出鸟的飞行起源于树栖的假说。1894年,皮卜拉特提出鸟类的祖先是一种能攀树、会爬树的四足爬行动物 ,他将这类动物称这为“前鸟”认为其飞行的获得是树上跳跃或降落,前肢伸起平衡作用所致。 1912年,学者阿贝拉撰文支持树栖说,他认为始祖鸟的第Ⅰ趾反向对握是树栖的证据。他分析,树栖者先在枝头间跳来跳去,逐渐进化的翅膀,通过起落、滑行阶段之后有了上下拍打、振翅飞行功能。这些推测都是在达乐文的渐进论的自然选择法则下演绎出来的。这模式使鸟类祖先——“前鸟”能攀缘到树上生活,开始在树枝间跳跃,逃避天敌,追捕食物,有了一点滑行能力,就如今日生存在丛林中的、体侧有褶皱的鼹鼠那样,在林间树梢上滑行,逐渐改进鳞片成了羽,前肢变为翅,完成飞行功能。因为那时代的人们还不知道基因为何物,不知晓基因突变与物种的关系。当时,这种进化过程曾被很多人接受,一些古生物工作者也在按图索骥地寻找这种化石,到了形而上学的地步。 1925年,海尔曼接受了树栖起源说,他首先假设“前鸟”作为鸟类祖先,开设想出路线图:“前鸟”是两足型的小动物 ,生活在陆地上,后来为逃避天敌或是觅食,爬上了矮树,利用重力,从树上跳下爬上。慢慢地,这种小动物攀登得越来越高,从枝间跳来跳去的距离越来越远,伴随这些行为开始“羽毛化工程”,“前鸟”的前肢渐渐有了滑行功能,这大大推动了鸟类生理机制进化,视觉系统改进,代谢提高,内热开成,最后有了扑翅所支持。卡特吉等认为,鸟类可能是由一种生活在树上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进化来的。 现代支持树栖起源说的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菲多西亚和包克,我国的侯连海和周忠和等也是这一学说的拥护者。菲多西亚在其巨著《鸟类的起源的进化》中进行了详尽论述,他认为“前鸟”花费许多时间在地上觅食,它们常在树上睡觉、隐藏,甚至筑巢。“前鸟”有适于攀缘的手指和脚趾,也能在枝头树杈上蹦跳;下一步是它们能在树上作为距离的跳跃,作小角度的降落;再一步是滑翔,滑翔是从高处运动至低处最好的方法,增加生物机能,锻炼了神经系统,促使肌肉发达,为最后产生振翅飞行作了准备。树栖起源说的另一好处是可以节少能量,从天而降自然更加省力。 虽然不少古生物学家都同意滑翔的观点,但也有同的声音发出,比如美国加州大学的帕蒂由生物机能学分析,认为滑翔是进化的死胡同,不可能进化到飞翔如翼龙类的失败,爬树也易使“前鸟”羽毛受损,无法更好地进化成了飞行羽,但是赞成树栖起源说的人则认为,滑翔是进化到飞翔的重要适应,而小麝稚爬树也不损伤羽毛,帕蒂等的反对意见是不值得一驳的。而中国发现的孔子鸟、辽宁鸟等早期鸟类均有爪子、具攀爬能力,大力支持了树栖说。 与树栖起源相对应的是陆栖起源说。1898年,学者威利斯顿第一次提出陆栖直你的人说,他认为鸟的祖先是陆栖的两腿奔驰跳跃,前肢起平衡和推进作用,逐渐开成了翅膀。1924年,诺普乔注意到始祖鸟与两足行走的恐龙骨骼非常一到致。比如始祖鸟的后肢非常发育,具有长长的胫骨和跗骨,适于疾走;期脚上有反趾,第Ⅰ趾没有拉长,爪也较短,其他趾爪也不甚弯曲,屈肌突小,这些特征说明它可能是陆栖的鸟,其形态特征不支持树栖说,而支持飞翔起源从地奔腾飞起。于是,诺普乔在威利斯顿学说的基础上,认为翅膀可以帮助动物在地上奔跑,鸟类开始升空飞行,并没有经过滑翔阶段,是直接从陆生的两足爬行动物进化而来。现代大型的陆栖鸟类在起飞时,多营奔跑姿态起飞也是一种证据。